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,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。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,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。今年廣東“新春第一會”錨定高質量發展,號召全省上下發展新質生產力,實現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。近日,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孫小蘭在接受佛山傳媒《理論周刊》專訪時表示,在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下,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驅動,走一條產業與科技融合聚變之路。佛山要轉型升級鞏固自己的制造優勢,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,持續謀求區域協同,共同打造創新載體,賦能高質量發展。
專家簡介 孫小蘭 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,長期關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與實踐、經濟體制改革的熱點難點問題、國有企業改革問題等。參與省部級(中央黨校)課題多項。
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驅動
《理論周刊》: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九項重點任務中,“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”被放在首位。您如何理解科技和產業之間的關系?針對當下國際國內形勢,中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,您認為要如何走一條產業與科技融合聚變之路?
孫小蘭: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圍繞高質量發展,提出九大重點任務,其中第一點就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。這說明中央非常重視這項工作和任務。在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下,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驅動,走一條產業與科技融合聚變之路。
當前我國產業體系完備,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(41個工業大類、207個工業中類、666個工業小類)的國家。但產業體系大而不強,寬而不深,全而不精,產業體系整體上還處在價值鏈中低端。因此,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:
第一,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體制機制,重視各地成功經驗的學習和推廣。我國最大的優勢是具有超大規模市場,市場規模大就決定中國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可以自下而上。例如深圳剛開始改革開放時是個漁村,一切從頭開始,既沒有大學,也沒有研究所,但改革開放40多年,深圳的高科技產業是全國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。深圳還加快產學研融合,特別是推進高校、科研院所和企業的深度融合,以應用和成果轉化為牽引,深化產學研合作,推動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創新,并將一些重大成果特別是基礎前沿成果,逐步轉化為實踐。
第二,企業是創新主體。在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知識創新體系中,大學、科研單位和企業各負其責,企業是最關鍵的,擔當技術創新體系的主體角色。我們過去多年一直把企業當成科研成果轉移的接收者,而不把企業看成科研單元。在當前的形勢下,這種觀念顯然需要轉變,要深刻認識企業才是創新體系的主體。因此,要加大企業科研的投入力度,加大人才的培養與引進。要形成以產業技術為主的科技文化導向,使很多發明創造在企業產生,服務于企業。
第三,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優勢。我國要構建新的舉國體制,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。特別是重大技術的創新,如“卡脖子”技術,需要通過新舉國體制來實現。同時,在企業層面利用市場競爭機制,發揮市場主體的創新積極性,讓創新最有活力的企業能夠脫穎而出,并讓先進和重要的科技得到有效利用。
新質生產力是廣東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
《理論周刊》:2023年9月,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“新質生產力”,在今年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,新質生產力也是高頻詞,您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,以及其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的作用?
孫小蘭:2024年1月31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,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,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,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。
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。高質量發展注重發展的質量、效益和可持續性,需要通過新質生產力提供持久動力。新質生產力內涵豐富,代表對傳統生產力的躍遷和能級的提升,是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,是以高科技、高效能、高質量為基本要求,以新產業新業態為主要支撐的當代先進生產力。其特點是創新,關鍵在質優,本質是先進生產力。
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,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。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,既是發展方向,也是改革使命。著力點就是瞄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突破方向,布局新領域、開辟新賽道、增強新動能、塑造新優勢、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載體。
廣東在謀劃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已經邁出很大步伐:首先,前瞻布局,明確發展“路線圖”。廣東布局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和5個未來產業集群(即未來電子信息、未來智能裝備、未來生命健康、未來材料、未來綠色低碳等),并以此為主軸,加快建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,積極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。其次,打造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“主引擎”。廣東正在加快推動半導體與集成電路、智能機器人、新能源、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,釋放新動能。在6G、人工智能、低空經濟、量子科技、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上構筑新優勢。第三,加快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,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。例如廣東規劃到2035年,未來電子信息產業成為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力量,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打造全球未來電子信息產業創新高地。實際上,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種戰略選擇。新質生產力必將成為廣東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,成為廣東高質量發展新的重要支撐。
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推動技術創新迫在眉睫
《理論周刊》:廣東作為經濟大省、制造業大省,擁有豐厚的科技創新資源和雄厚的科技創新實力,理應在高質量發展上擔使命、挑大梁。您認為廣東要如何抓住機遇,迎接挑戰,擁抱新的“科學的春天”?
孫小蘭:第一,戰略布局方面,構建領先優勢。整體上來看,當前美國“圍追堵截”的外部環境倒逼我們必須在一些關鍵領域建構自己的優勢。在短期內,不可能做到全面領先;未來要做到更多超越,還需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全面創新發展。因此,面對挑戰與機遇,尤其在復雜國際環境中,要確保我們產業體系獨立自主和安全可控。廣東作為經濟和制造業大省,必須挑大梁,加快推進包括半導體與集成電路、智能機器人、新能源、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、以及已經布局的五大未來產業集群建設,在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上構建領先優勢。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,通過科技創新來形成新質生產力,并以新質生產力驅動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。
第二,技術創新方面,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,推動創新驅動。廣東實體經濟和制造業有著非常好的發展基礎。過去我們各領域產業主要以終端產品集成創新為主。如工程機械、通信設備等終端產品,具有很大的優勢,但是終端產品中的一些關鍵零部件、基礎材料、工業軟件等,依靠進口,成為“卡脖子”項目。而這些中間品相對于終端產品而言,科技含量高、產品迭代快,不僅要技術創新,還必須有應用市場。有時候即使技術有突破,但成本和價格高,仍然沒有市場競爭力。這些方面的創新迫在眉睫。
第三,政策制定和實施方面,主要鼓勵原始創新。不管是構建領先優勢,還是關鍵零部件創新,都需要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,都需要基礎研究、原始創新能力做支撐,靠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戰略“三位一體”推進科技創新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科技創新,一靠投入,二靠人才”。要通過辦好教育,培養各類創新人才,并選好用好人才;加大科技研發投入,大力鼓勵和支持原始創新;各方協同配合,形成科技創新新優勢。發展新質生產力,實現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是廣東的戰略之舉,也是一場艱苦的硬仗,相信廣東能夠勇做創新驅動排頭兵,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,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。
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 佛山重點做好四個方面
《理論周刊》:作為制造業大市,佛山的傳統產業居多,科技創新實力相對較弱。您認為佛山要如何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,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、新模式、新動能,發展新質生產力?
孫小蘭:一是轉型升級持續鞏固自己的優勢。深入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,鼓勵企業提高先進產能比例,有效擴大優質供給,提升傳統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;深入實施高質量推進制造業當家行動方案,沿著裝備制造、泛家居等產業鏈條,加快技術改造、數字賦能,持續推動制造業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發展;穩妥推進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,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。
二是推進動能轉換,持續打造產業發展新引擎,發展新質生產力。首先,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,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,提升產業鏈競爭力,推動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,構建產業發展新的增長引擎。佛山除了做強做優家電、裝備、鋁型材、陶瓷等支柱產業,提升集群化發展水平,還要培育壯大工業機器人、新能源汽車、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。大力推進產業與科技融合聚變,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步伐,努力提升佛山制造業在廣東產業體系乃至全國產業鏈中的位置。其次,新質生產力主要體現在新技術、新生產方式、新產業形態,其核心內涵是以科技創新驅動生產力發展。佛山已經在布局各類實驗室,并大力圍繞氫氨融合、碳碳材料、激光數控機床等領域,努力培育未來產業。接下來要聚焦產業技術發展前沿和消費市場升級趨勢,加快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,不斷催生新產業、新模式、新動能,打造發展新引擎,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。
三是持續補齊各種創新短板。首先,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,大力培育引進急需的各類人才,營造一個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。要用好周邊的科教資源,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競爭力。廣州有84所大學,佛山近水樓臺,要發揮高校院所創新人才“蓄水池”和創新成果“供給庫”作用,加強產學研合作。既與佛山產業布局高度契合,又面向市場有競爭力,同時促進教育鏈、人才鏈與產業鏈、創新鏈有機銜接。其次,重視構建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制度,以制度創新激發企業積極性、主動性與創造性,建立企業主體、市場導向、需求牽引、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。一方面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,大力推進原創性、顛覆性科技創新,加大力度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應用。另一方面,要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,鼓勵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組建產學研創新聯盟,吸引相關企業融入關鍵技術創新鏈。聚焦特色產業集群,發揮中介機構紐帶作用,建立創新驛站,鏈接上游研發機構和下游中小企業,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。
四是持續謀求區域協同,共同打造創新載體。一是要激發全市協同發展的動力,通過“百千萬工程”的創新推動,爭創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驗區、示范市。二是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,主動對接利用大灣區優質創新資源,深化大灣區產業協同協作,共同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。尤其要繼續以科技創新引領,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,共建重大科研基礎設施、產業技術創新平臺,推進重大科研基礎設施、聯合實驗室等,持續開展共性關鍵科學問題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。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,合力補齊短板,拉長長板,鍛造新板,聚鏈成群,共同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。最終推動佛山到2030年規上工業總產值,由現在的3萬億躍升到4萬億,“制造大市”躍升為“制造強市”。
文/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劉蓉
編輯/蔡僑虹